16人提名国家最高科技奖!
日期:2025-07-02 00:35:04 作者:admin 阅读
日期:2025-07-02 00:35:04 作者:admin 阅读
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具备提名资格的单位已相继公示提名名单。
,将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公民。
安芷生,男,汉族,1941年生,安徽六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球化学所研究生毕业。从事全球变化、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现仍活跃在基础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线,成功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类世重大项目,主持中科院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16年由于在“亚洲季风动力学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原创性杰出持久贡献”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被中国西北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等。现任和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兼职或客座教授。
在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方面,他以黄土及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联系起来;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我国,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与刘东生院士一起将中国黄土与深海沉积序列进行了成功对比;明确指出中国黄土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化的变迁历史,可视为一个全球变化的良好记录。由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系统的提出了控制中国中东部气候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揭示了东亚季风变迁机制;提出了冬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开展了南北半球气候对比研究;提出亚洲季风始于始新世以及亚洲季风-干旱环境变迁与青藏高原生长和全球变化联系的动力学模型,获得国际承认。他的工作推动了太阳辐射条件下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季风动力学,还大力推动新近兴起的中国人类世研究。曾应邀多次在国际科联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作报告。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并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何粱何利地球科学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其他国际国内奖项。先后创建了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连续7次国家评审中获得“优秀”。培养了包括2名院士,1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人才。
贲德,1938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1963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原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研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和首部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研制。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研制首部国产PD雷达样机,解决强地杂波环境下低空目标探测难题,装备歼击机实现全天候作战能力。
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导。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防科技重大贡献光华基金特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20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陈国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被国内外广泛引用、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水利部大禹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20项,并获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奖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以及安徽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多年来,陈国良教授围绕着并行算法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提出了“并行机结构-并行算法-并行编程”一体化的并行计算研究方法,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营造了我国并行算法类的科研和教学基地,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泉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6年至1978年在西德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固体所进修;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1987年担任“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1999年牵头成立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中国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他还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
戴金星,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工作。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戴金星在中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中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傅廷栋,男,广东省郁南县人,1938年9月生。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世界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的开创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傅廷栋于1960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
曾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油料作物生产顾问组组长,2005-2009年任国际油菜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现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傅廷栋发现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为杂交油菜实用化道路铺平了道路。”(Robbelen,1991);在世界油菜杂交种应用的第一个10年(1985—1994年),只有中、加、澳等国共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约有70%是利用他发现的PolCMS育成的。他育成优质油菜杂交种15个,累计推广近亿亩;2017年育成中国第一个抗根肿病(4号小种)的油菜杂交种华油杂62R。在北方麦后的秋闲地、在南方稻后的冬闲田研究和推广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对保护生态、解决秋冬青饲料不足和盐碱地开发有重要意义,并进行大面积推广。
何继善,信息物理与工程管理专家,主要从事电磁波传播、探测技术与仪器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193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何继善教授注重我国能源研究,较早开展和推动页岩气研究,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何继善教授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对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公开出版了专著和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何继善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研究为特色的地球物理博士点,2002年创办了中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他在地球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学科,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100多人。在他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期间,倡导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理、工、文交叉融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莱州人,中国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
李登海于1966年初中毕业;于1969年因为种地高产被选入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于1975年毕业于莱阳农校;于2002年成立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
从1972年至今,他致力于提高我国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高产攻关研究和高产玉米品种选育,在我国率先育出了具有亩产突破700公斤到1500公斤高产能力的一系列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创造了全国和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高产能力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提高了11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先后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双百人物、全国优秀球盟会网页入口员、全国“时代楷模”称号、
全国先进工作者奖、中国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奖、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称号、最美奋斗者奖。
刘大响,男,1937年10月生,湖南祁阳(今属祁东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6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624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国家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国家重点工程——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中和国防科技关键技术预研中,主持完成数十项课题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第七分册:进、排气装置)、《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等专著。
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科清研(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家年鉴编委会主任等职。
欧阳自远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其学术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被誉为“嫦娥之父”。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1933年生于辽宁省复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16年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20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最美教师”称号。202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沈昌祥,浙江奉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这些成果在信息处理和安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性,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全军广泛应用,取得十分显著效益,使我国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授予“海军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荣获国家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现任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顾问,公安部特聘专家,“”首席顾问。曾任首届教育部信息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也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博士生导师。
汪品先,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系前列。2018年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并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还成功地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的科普活动。著有“Geology of China Seas”ˎ“地球系统与演变”等大量著作。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克维奇奖,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曾担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发起“亚洲海洋地质会议”系列,并主持全球季风等多个国际工作组。是第6、7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三研究所名誉所长。王兴治于1963年从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炮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1970年至1987年任红箭—8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1977年任陕西青华机电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1988年至2000年任红箭—9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4年任GT5型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2008年至2012年任红箭-XX轻型多用途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2012年至2017年任红箭-XXA/B轻型多用途导弹总设计师;2017年任激光驾束系列导弹总设计师。
王兴治于1963年参加了中国第一代特种飞行器的研制工作,负责飞行器的总体研究工作,通过无控、有控弹道的研究,重点解决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该项目于1970年定型。1970年之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第二代特种飞行器的研制工作,任该项目总设计师。在论证阶段,选取了有线、红外、半自动制导方案,为中国跟踪世界第二代特种飞行器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工程研制阶段,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为以后的工程研制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研制中遇到了许多重大技术难关,如放线、舵烧蚀,部件承受大过载等问题,经过攻关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该项目经过国家批准定型。在当时的条件下,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吸收中国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出全部原材料、元器件立足中国国内的,具有国际装备水平的第二代特种飞行器,填补了中国装备上的空白。由于中国的特种飞行器达到了当时国际装备水平。1989年之后,他又承接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并担任总设计师,该项目起点高,工程研制难度较大,遇到四大关键技术,经过攻关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尹泽勇,1945年2月14日出生于重庆市,原籍江苏宝应,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工程总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原科技委主任。尹泽勇于196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专业毕业;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作访问学者;1990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0年进入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兼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客发动机验证机项目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出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尹泽勇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型设计定型并交付使用的涡扇发动机、第一型自主研制定型并交付使用的先进涡轴发动机、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大飞机用先进大涵道比发动机、第一型自主研制并交付使用的先进直升机传动系统及最大吨位直升机主减速器等多种型号,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先进组合结构及循环对称接触结构分析、先进各向异性单晶高温材料构件、发动机总体及部件气/固/热多学科设计优化以及高速化、智能化等未来航空动力技术的创新研究及工程应用工作,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张彦仲,1940年3月4日出生于陕西三原,航空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彦仲于1960年加入中国;1962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进入三机部三O四研究所工作;1984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担任航空工业部总工程师;1988年至1993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93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1999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彦仲于20世纪60年代,主持研制成中国第一套18000g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率先研究故障诊断,排除55架飞机的振动故障。20世纪80年代,研究信息技术,提出“子群卷积”和快速递归FFT新算法;发明“有限状态机”实现数字系统的新结构;开拓“异或线路简化”新学科;引入图论法解决极限环振荡难题等多项学术创新成果。20世纪90年后,负责完成某机载导弹与雷达、多种飞机与直升机的立项及系统工程研制工作。
他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与航空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大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个国家重大专项。在全面推动中国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机载事业的发展方面,张彦仲作出了突出贡献。